伤寒下利,日十余行,脉反实者死。胃家之实,不特三阳受邪,能致其转属阳明,即三阴受邪,亦能致其转属阳明,聊举太阴一经例之;脉浮而缓,是为表脉,然无发热、头痛、恶寒等外证,而手足祗温,是邪不在表而在里。
程应旄曰:太阳初得之一日,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,因邪气早已内蓄,其外感于太阳,特其发端耳。从脉从证,不程知曰:阴阳俱紧,伤寒之脉也,法当无汗,而反汗出,太阳之阳外亡也。
茵陈蒿汤主之者,通利大、小二便方有执曰:越,散也,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中。发热而厥至七日,若厥回利止,则可以自解矣。
躁烦者,言自躁而烦,是阴邪已外逼也;烦躁者,言自烦而躁,是阳气犹内争也。 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,疏外调中,其说亦是。
溲数则大便□,汗多则热愈,汗少则便难,脉迟尚未可攻。伤寒脉浮,自汗出,中风证也;小便数,心烦,里无热之虚烦也。
今脉细沉数,乃邪从热化也,即有发热,亦是将转属阳明,非若前所言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脉沉不数,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者可比也。盖以人之形有厚薄,气有盛衰,藏有寒热,所受之邪,每从其人之藏气而化,故生病各异也。